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被诏迎邓由驰驿陈状 其三 曹魏 · 王基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八
昔汉祖纳郦生之说,欲封六国,寤张良之谋,而趣销印。
基谋虑浅短,诚不及留侯,亦惧襄阳食其之谬(同上。)
齐王囧 西晋 · 王豹
 出处:全晋文
豹闻王臣謇謇,匪躬之故,将以安主定时,保存社稷者也。
是以为人臣而欺其君者,刑罚不足以为诛;
为人主而逆其谏者,灵厉不足以为谥。
伏惟明公虚心下士,开怀纳善,款诚以著,而逆耳之言未入于听。
豹伏思晋政渐缺,始自元康以来,宰相在位,未有一人获终,乃事势使然,未为辄有不善也。
公克平祸乱,安国定家,故复因前倾败之法,寻中间覆车之轨,欲冀长存,非所敢闻。
河间树根于关右,成都盘桓于旧魏,新野大封于江汉,三面贵王,各以方刚强盛,并典戎马,处险害之地。
明公兴义讨逆,功盖天下,圣德光茂,名震当世。
今以难赏之功,挟震主之威,独据京都,专执大权,进则亢龙有悔,退则蒺藜生庭,冀此求安,未知其福。
敢以浅见,陈写愚情。
武王伐纣,封建诸侯为二伯,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及至其末,霸国之世,不过数州之地,四海强兵不敢入窥九鼎,所以然者,天下习于所奉故也。
今诚能尊用周法,以成都为北州伯,统河北之王侯,明公南州伯,以摄南土之官长,各因本职,出居其方,树德于外,尽忠于内,岁终率所领而贡于朝,简良才,命贤隽,以为天子百官,则四海长宁,万国幸甚,明公之德当与周召同其至美,危败路塞,社稷可保。
明公思高祖纳娄敬之策,悟张良覆足之谋,远临深之危,保泰山之安。
若合圣思,许可都也(《晋书·忠义王豹传》)
奉和袭美古杉三十韵870年 唐 · 陆龟蒙
五言排律 押支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引用典故:伤心庾开府 夸娥 蚩尤 祖纳锥 苻坚棰 杨仆船橦
众木尽相遗,孤芳(一作独任奇。
锸天形硉兀,当殿势𢼮危。
恐是夸娥怒,教临巀嶭衰。
节穿开耳目,根瘿坐熊罴。
世只论荣落,人谁问等衰(初危切)
有巅从日上,无叶与欺。
虎搏应难动,雕蹲不敢迟。
战锋新缺齾,烧岸黑𪑿黧。
斗死龙骸杂,争奔鹿角差。
(一作胈)销洪水脑,棱耸梵天眉。
磔索珊瑚涌,森严獬豸窥。
向空分荦指,冲浪出鲸鬐
杨仆船橦在,蚩尤阵纛隳。
下连金粟固,高用铁菱披。
挺若苻坚,浮于祖纳椎。
峥嵘惊露鹤,䟐趚阂云螭。
傍宇将支压,撑霄欲抵巇。
背交虫臂挶,相向鹘拳追。
(音阁)笔差(初加切)犹立,阶干卓未麾。
鬼神应暗画,风雨恐潜移。
已觉寒松伏,偏宜后土疲。
好邀清啸傲,堪映古茅茨。
材大应容蝎,年深必孕夔
后雕依佛氏,初植必僧弥(寺即东晋王家别墅,僧弥王珉小字)
拥肿烦庄辩,槎牙费庾词。
咏多灵符困,搜苦化权卑。
类既区中寡,朋当物外推。
蟠桃标日域,珠草侍仙墀。
真宰诚求梦,春工幸可医。
若能嘘嶰竹,犹足动华滋。
上书请迁都寿春 西晋 · 周馥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六
不图厄运遂至于此!
戎狄交侵,畿甸危逼。
臣辄与祖纳、裴宪、华谭、孙惠等三十人伏思大计,佥以殷人有屡迁之事,周王岐山之徙,方今王都罄乏,不可久居河朔萧条,崤函险涩,宛都屡败,江汉多虞,于今平夷,东南为愈。
淮扬之地,北阻涂山,南抗灵岳名川四带,有重险之固。
是以楚人东迁,遂宅寿春,徐、邳、东海,亦足戍御。
且运漕四通,无患空乏。
虽圣上神聪,元辅贤明,居俭守约,用保宗庙,未若相土迁宅,以享永祚。
臣谨选精卒三万,奉迎皇驾。
辄檄前北中郎将裴宪使持节、监豫州诸军事、东中郎将,风驰即路。
荆、湘、江、扬各先运四年米租十五万斛,布绢各十四万匹,以供大驾。
王浚、苟晞共平河朔,臣等戮力以启南路。
迁都弭寇,其计并得。
皇舆来巡,臣宜转据江州,以恢王略。
知无不为,古人所务,敢竭忠诚,庶报万分。
朝遂夕陨,犹生之愿(《晋书·周馥传》。永嘉四年,与长史吴思司马殷议上言。)
东晋 · 蔡谟
 出处:全晋文
祖士言昔在雍丘城内,祖约寿春,时贼据雍丘遣路永将数百人,夜缘入雍丘城战,并开墓担裘,逾城出还寿春,永之勇如此(《御览》四百三十七)
其三 南梁 · 菩提达摩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路上忽逢深处水(路上者,李字也。深水者,渊字也。唐高祖神尧皇帝姓李名也。),等閒见虎又逢猪(等閒见虎者,寅也,唐高祖戊寅年登位也。又逢猪者,亥也,高祖丁亥年崩。)
小小牛儿虽有角(小小牛儿者,高祖武德四年九月日,有前道士太史令傅奕,先是黄巾党其所习,遂上表废佛法事十有一条。大略而云:释经是损国破家,未闻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则国家昌泰,李孔教行矣。高祖纳奏书,乃下诏问诸沙门曰:「弃父母须髭,去君臣花服,利在何间,益在何情?损益二宜,请动妙释。」时有琳法师,上表得延五年。高祖崩,太宗登位,再兴佛法矣。具如别传。言半角者,正当挃触,而无害即是。),清溪龙出总须输(清溪者,山名也。龙者,琳法师护法之龙,能令傅奕等邪见之徒总须伏也。)
北宋 · 丁谓
五言律诗 押尤韵
不假分曹进,非同博塞游。
谢安方料敌,祖纳正忘忧。
窥豹仙枰昼,迷风石海秋。
金门谁国手,一局赌宣州(同上书页一三一八)
策问是非异同 南宋 · 包恢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三一、《敝帚稿略》卷一
问:天下有公是非,一或有异,非其私耶?
至若是者非者之寡,孰若是者非者之众之为无私耶?
一人之寡,孰若百千万人之为众耶?
或者有百千万人焉同以为是,而独有一人焉异以为非,诿曰非私,其可信耶?
且以士言之。
乡士,非乡之所论秀,而以善名一乡者乎?
有国士,非国人之所同称,而以善名一国者乎?
天下士,非天下之所同与,而以善名天下者乎?
所谓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
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非乡、国、天下同以为是而莫有异以为非者,所以为善乎!
然乡原者,一乡皆称原人,非一乡之善乎?
孔子独不是一乡之称,而指以为德之贼,何欤?
借曰非善,何至以贼名之耶?
少正卯者,鲁国以为闻人,非一国之善乎?
孔子独不是鲁国之言而戮之两观之下,何欤?
借曰非善,何至得诛之罪欤?
杨墨者,天下之言者归之,非天下之善乎?
孟子独不是天下之言,而以为无君父之禽兽,何欤?
借曰非善,何至以禽兽目之欤?
是非之端,人心所同,不可诬也。
岂人之是非皆不足据,必至圣贤如孔孟者然后定,有非可以异同多寡例论欤?
然在下而取士为友,苟非其善则害德败俗,其祸犹小;
在上而取士为用,苟非其善,则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其祸不其大欤?
是决择是非之际,尤不可不谨欤?
曰:乡人之善者,好之用之可也;
国人皆曰贤,用之可也;
天下归仁焉,用之可也。
然后世如殷浩有盛名,至以去就占兴废,朝野推服;
房琯有重名,咸言其谋包文武,有王佐才
是二人者,将天下莫不知其善,况一乡一国乎!
举而用之,宜成大功也,夫何一出而辄败大事耶?
至于韩信,家贫无行,寄食漂母,受辱跨下;
诸葛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不求闻达。
是二人者,虽一乡一国不必知其善,况天下乎!
举而用之,宜败大事也,夫何一出而辄成大功耶?
然则乡、国、天下之皆称善,何为反不若乡、国、天下之皆无称者之为善欤?
是非用人之难也,举人之难也,抑非举人之难也,知人之难也,其来久矣。
我皇上更化以来,首严荐举发书之禁,固已一革前日之弊矣,夫何比者廷绅有请,尚虑公道之未大明欤?
而其说必欲内而侍从、台谏,外而监司帅守,及贤德有誉寄居,并许以书荐人,明言某人有某德、某人有某才。
此岂非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实皋谟知人之遗意乎?
岂非欲合乡、国、天下之公论乎?
以是求人,则荐者决不徇私而容情,举者可以因名而责实,由是可得人欤!
抑如是则不患举人之不公矣,无乃当虑知人之不明欤?
贤如傅说,知者一武丁而已。
先是,尝筑于傅岩,则一乡有不必知者矣;
圣如孔子,知者群弟子而已,中间尝阨于陈、蔡,则一国有不必知者矣;
忠如周公,知者十哲人而已,当时四国皆流言,则天下有不必知者矣。
以大贤大圣之忠,而犹有时不见知如此,况其下者乎?
然惟贤知贤,惟圣知圣,惟忠知忠,众人固不识也。
若夫所识者其在一乡,则或徒无举无刺,似忠信廉洁而众皆悦之者欤?
其在一国,则徒居处足以聚徒成党、谈说足以饰褒荣众、强禦足以返是独立者欤?
其在天下,则或徒为我、为义、兼爱为仁而处士横议者欤?
以议论取欤,则有言者不必有德;
以容貌取欤,则色取仁者行或违;
以文章才名取欤,则浮躁浅露者必不享福;
以儒学文雅取欤,则入侍登朝者,又以赃败。
知人岂非难欤?
彼有覈论乡曲,月更品题,必有如许子将之识,然后知一乡之善士欤?
太守一见,荐达郡士,必有如符伟明之鉴,然后知一国善士欤?
天下拔士,咸称许、郭,必有如郭有道之明,然后知天下之善士欤?
然皆惟以人论之善,则又岂知人之正耶?
方今泰交道亨,方欲众贤咸和于朝,而无或有遗于野也,诸公宜合古今而并论之。
其于乡、国、天下之善士,于人必有闻,于己必有见,庸可以自逊而不以自勉欤?
三者必有一得于此矣,幸详以告。
为人请纳拜书 北宋 · 吕南公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六七、《灌园集》卷一四
某闻天下之所以有道者,以其事不违于义也。
君子之所以异于小人者,以其由义而不俟乎教率也。
礼生于义,而义出乎道,则先王所为,以义望君子,而以礼约小人。
夫所谓天下之达尊者,岂必为体道穷理之士言之?
贤有以过于人,位有以临于下,年有以先于己,是虽寻常人,莫不知为可敬,孰谓身为学者而莫之知?
然则先王之所以言此,为待教者发耳。
自世道衰,天下之人或不明先王之意,往往放一身而弗率,弃一日而不用。
有国家者耻焉,是故持之以刑小人,而违礼则得祸于刑。
谓之君子,而有不由乎义,其自省也,当如之何?
伏惟郎中清明端厚,贤德已盛;
名在郎位,列爵已崇;
年踰知命,计齿已优。
维是三者,自宜先敬于时。
而今日之职,又居郡守之尊,为之下者当如何而合义?
莫不致恭矣。
而某以缞麻之艰,伏于室庐,而获参于士人间。
虽望拜舄履,然执事者犹守以谦,未即听遂,某心惧焉。
窃以当今仁人在上,廊庙公卿皆命世魁杰,方将修明道化,以复治古,而郎中承流在事,当亦终顾匹夫,乃过常之谦,而必屈礼数以外一治部之鄙人。
万一闭拒不,使某区区不得在义,而遂列于待教率之小人,谅非郎中之意。
伏惟俯顺卑欲,赐之允纳,且使先王之道,一明于天下,亦维贤执事之职,岂特某哉!
谨叙诚辞,蒲伏宾次,冀所以命之。
法律(上)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八○、《淮海集》卷一四、《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二五
臣窃观唐虞以后有天下者,安危荣辱之所从,长久亟绝之所自,无不出于其所任之术,而所任之术大抵不过诗书、法律二端而已。
盖纯用诗书者,三代也;
纯用法律者,秦也。
诗书、法律杂举而并用,迭相本末,递为名实者,汉唐也。
何以知其然耶?
夏、商、周之兴也,治教政令既本于道德之意,而舟车器械亦出于义理之文,其迹载于典谟训告誓命之篇,而其旨寓于《国风》《雅》《颂》之什。
当是时也,圣贤之学著而百家之说熄,帝王之制举而霸者之事废,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故曰纯用诗书者三代也。
魏文侯之师李悝,论次诸国之法,著为《法经》,其徒商鞅用以相秦,始作收司、连坐、告匿之法,而辅以诋欺文致细微之事。
晚节末路,至于焚书坑儒,偶语者弃市,以是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同罪,故曰纯用法律者秦也。
汉自高祖纳陆贾之言,命为《新语》,用叔孙通之说,而使定礼仪,可谓知所取矣。
而以三章之约不足禦奸,于是萧何捃摭秦法,作律九章,而张汤、赵禹之徒,又为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
唐自太宗封伦秦汉之论,用魏公帝王之谋,可谓知取舍矣。
而朝廷郡县,百官有司,所以朝夕从事者,一出于律令格式之文,故曰诗书、法律杂举而并用,迭相本末,递为名实者,汉唐也。
惟其纯用诗书,故三代享国安荣,而历年长久。
惟其纯用法律,故秦危辱而亟绝。
惟其诗书、法律杂举而并用,迭相本末,递为名实,故汉唐之有天下,虽号长久,而安荣之日少,危辱之日多,仅免亟绝而已。
盖诗书者,所以崇德,其事皆孝弟忠信,人之所欲者也,而安荣长久,人之所欲者也。
而法律所以制奸,其事皆鞭笞斩艾,人之所恶,欲以报所恶之雠者也。
以所恶之术,报所恶之雠,亦其理之然哉。
贾生曰:「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商、周、秦事以观之也」?
呜呼,若贾生者,可谓知治体矣。
强兵策十首 其四 强兵策第四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九○六、《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一七
或曰:地势西北高,东南下。
地高而寒,其民体厚而力强,气刚而志果。
地下而温,其民体薄而力弱,气柔而志回。
故西北之兵能辛苦,有成功,而东南之士少所立。
此士大夫咸知之也,而子谓郡国屯军,可以征伐,意者非东南之谓欤?
曰:是老生之论也。
夫民之情性有地气矣,是之谓风也;
教而使之在君长矣,是之谓俗也。
圣王不择民而教,贤将不择士而使。
择民而教,是国无颜、冉,未可学也;
择士而使,是世无贲、育,未可战也。
水至柔也,扬之以风则可使覆舟;
金至刚也,冶之以火则可使成器;
顾所用之方略何如耳。
江南有卑薄之称,荆楚有剽轻之议,其传非一世矣。
楚若敖筚路篮缕,而其后世常与晋争诸侯;
吴太伯断发文身,而其后世亦先晋歃;
项籍以八千人起会稽而杀秦降王,迁汉王于蜀,分裂天下,号称为霸;
宋武帝以百馀人起丹徒而诛桓正晋,遂平齐地,长驱关洛。
是则东南之士亦尝与西北校矣,惟其将之才不才也。
然以今日之士言之,则习有所多,技有所长,亦不可不察也。
若夫沙平草浅,千里在目,土不成丘,水不成谷,马肥人轻,来往电骇,双带两鞬,左右驰射,此非南军之所长也。
山陵险阨,草木蓊蔚,江流吞天,巨浪时起,行人疑惑,飞鸟不度,徒步相搏,短兵相击,此亦非北军之所长也。
北征而用南军,众则笑之矣;
南征而用北军,未有言其不可者,窃所未谕也。
江海之滨,或一盗肆虐,一邦被扰,则命王人帅王卒以捕之,以多击少,以短击长,费或甚厚,而功或不立,此亦一失也。
向者征南蛮溪洞,则可监矣。
去平地而即险阻,出中国而入瘴疠,狡穴未堙而吾军殆矣。
窃惟庙算之深,未必不及此也,盖郡国无精兵,不可不内发故也。
载使置军屯田,随便兴发,则何征而不服?
何讨而不诛哉?
至若以古名将将之,以骑战之法教之,舍此所短,从彼所长,则运之天下亦犹衽席间也。
执北界间谍崔士言事奏元丰二年十月1079年10月 北宋 · 韩绛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宋会要辑稿》兵二八之二一(第八册第七二八○页) 创作地点:河北省河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定州市
北界崔士言屡至安肃军刺事,结东京商人苏文图写河北军城围地理。
士言为本军百姓诱至阎台村南两界首执之。
子因前韵留别再答二首 其一 1139年 宋 · 叶梦得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早时物望冠陈留(自注:蔡氏自言出陈留蔡谟后。),晚悟禅心更不流。
安用前身真阮籍(自注:顷有方士言子因阮籍后身。),久知此道得孙休
千年会有归来鹤,万事元同不系舟
邂逅一庵随地有,不妨衲被对蒙头。
游忠公鉴虚集序(代) 南宋 · 李昴英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四一、《文溪集》卷三、《广东文徵》卷六八
君子立言,不独以书传也,苟于世教无关,于人国无裨,不过组篇镂句,落儒生口耳,虽或可托姓名以不朽,而萎然无复生意矣。
云邃于《玄》,不如更生攻外戚一疏;
子厚雄于文,不敌昌黎《论佛骨》一表。
盖其言用舍,系当时安危,千载下犹使忠臣谊士闻风而兴起,尚论古人大节为先,不专在言语文字间也。
果斋游公年少长,负奇节,在东西州为名进士,官幕府时,腾书制总,条列戎情民病,自立已崖然孤高。
绍熙癸丑,以小朝士言五事,首曰隆孝德,反覆推明天理,冀感悟上心。
且谓退宰相不以礼,给谏论驳不行,姜特立不当召入,陈源不可亲信。
明年夏,五吁天乞车驾省重华,辞皆激切,乞先以身膏鈇钺;
踰月,国有大故,上下汹动,公折简忠定赵公趣断大计,宁皇以太后旨履宝位,人心始安,多公力也。
然侂胄浸用事,公屡讽忠定早为计,不能从。
朱文公去国,复抗疏乞留,积为权奸所忌。
忠定被逐,公即丐郡归,言者指为党魁,至诬以从臾异图,将陷奇祸,幸秖罢免。
久之,以荐得利路节。
逆曦包祸,惮未敢发,密谋代之。
公闻乱,发植眦裂,遣子若友约制阃诸人起义,藐无有应者,兵势披猖,人为惴惴,又不肯避。
吁!
其濒于死者几矣。
方忠定秉国,最为雅故,仅班六院,且阅月十有九日不迁。
嘉定更化,异时号伪党者皆超擢不次,公力请挂冠而得祠,诸贤言状,才进一秩。
夷考其平生出处,未尝希进,至于遇大事敢言,临大变不怵,死生祸福,不入胸次,盖爱君爱国,发于至诚,无一毫邀誉之心,谅乎其为忠也。
余昔参滇蜀,见公之子景仁,期以远器,荐之力。
归老海滨,景仁时相问如一日。
比走书来,示以公遗文,俾序其元。
余耄矣,思涸笔枯,恐不足以发潜幽,张芳润。
窃谓文以气为主,犹林茂而影稠,钟巨而声迥,非可强而致。
公从诸老游,学粹养洪,充之浩然,可塞天地,笔下流出,自无软腐语。
诗律尤老劲,深诣理妙,如「世荒耽齐竿,士弱同楚囚」「群枉傥未杜,谁正君心非」「靡靡工雕镂,何益真儒事」「顽里订身三昧得,蒙中养正一心虚」等语,亦非颦呻敲推辈所能到也。
景仁绍定间以直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
王晋公谓吾不作,儿子必作,君于善者有后,岂诬也哉!
字子正鉴虚其自号也。
伯振墓志铭 南宋 · 史尧弼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三三、《莲峰集》卷一○
余伯兄明甫讳尧俊一字伯振,少颖悟轶群,为文必争奇,无秋毫世俗气。
年二十有六,类省试,陕考官沈黎、守费公枢,得其《论汉屈群策》,惊异绝叹,以为非今世之作也。
手其文示同考官秘监何公伦,会亦持其策来见,谓识治乱体如制举文。
驾部外郎李公百药已定其赋诗,有「天下之选」之语,擢为第一人。
文既出,士皆传诵。
余时行东南,留在所,见何公自蜀致其文于兵部外郎朱公辂,宰相取观嘉叹。
黄甲恩解褐,拟剑南西川节度推官,从辟教授永康军,寻被诰授左文林郎教授维川郡
未几,除改四川茶马事司属官,事素号繁浩。
兄始仕,使者阙,一切裁之无留难。
自先朝来,赋取出入盈缩,一日尽究,深久于吏者之所不逮。
间论事诸台,稠人中声吐洪畅,琅然动左右,坐皆增气,利害多所从。
其风神秀拔,识度恢疏,故论者期以功名可立致,当世大事为可办。
此余闻凡大夫士言
然兄异时书来江湖,尝曰:「凡吾所以仕者,盖为养耳。
必子之归相卒业,以求吾所闻于古而根于天者」。
悲夫,以累百绝于人之才,内未极其所止,外亦不一施于用,不幸年仅三十有二以没。
于是闾里州党及天下之善士,又相与出涕太息歔欷不置矣。
兄性虚澈回转,古今理道,先民微旨,人莫可究测者,皆一见洞悟穿贯无遗滓。
自余及季氏尽力,终莫能与俱也。
盖别七年而兄没,没之二年余始归,归二年嫂刘氏亦不幸卒。
先时皇大父坟地,人率咎风水曰:「在葬书,长不宜」。
故兄之卜最谨,久乃得在眉山武德乡,冈如龙夭矫,旋盘来投大溪,止溪有潭洞号大小龙湫,相望泓碧如珠联,与山相纡徐。
绍兴二十四年十二月丙申俱葬。
史氏占籍眉之青衣故久,自余曾皇大父尚义侠,皇大父有文闻太学,至余父学务躬行,周人急如己,余母辅以无倦,而兄益遇寒士,慷慨视财如粪土。
一子,宿孙,益慧,几兄之不亡。
铭曰:
龙湫之旁,龙蟠其冈。
维伯氏之藏,后之昌。
诚应记淳熙九年三月 南宋 · 黄由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一、淳祐《玉峰志》下(宣统元年汇刻太仓旧志五种本)
游上庠,乡之贤者不鄙其愚,多延揖以训子弟,其寓兹邑盖再阅寒暑。
每当暇日,乐于访古。
独古慧聚号为名刹,山川之瑰胜,堂殿之宏丽,洞心骇目,常为终日留而不厌。
若夫向师之道力所格,静济之神应无方,闻之耆老相传及现之碑志,不容言语赞叹久矣。
故岁,余蒙恩策名科级,来归之日,亲旧多临顾。
迨今少閒,始克往见,复访寺之上方,则一时胜槩,几致煨烬,所幸祠宇与佛殿获存。
余私窃怅然,叩之寺僧及大夫士言可复者,则云:故岁中秋后二夕,有祝融回禄之警,下视大殿才寻尺许,风正西北,其势方张。
邑人咸集,莫施其力,徒用嗟惋。
时邑大夫刘公实来莅事,公清正淳笃,以儒术饰吏治,神人致喜者也。
奋然当火,指神祠而告之曰:「昔者驾风霆雨雹之威,驱鬼工以立厥址,上栋下宇,弥数百年,神忍使为燔燬,一方其将安仰」?
燄烟未息,公又祷曰:「兹为邑人植福之所,今以衅致,若不获免,愿移之于令,乞庇斯民」。
言未既,而风倏然转为东南,火就扑灭。
吁,亦异矣!
夫神依人而行,岂苟然哉?
公诚信孚格,幽明一致,故获应如响答,神其可诬?
寺僧与乡人贤者合词曰:「愿求记之,以著其异;
且使知公爱民格神,以诚获应,发于一言之顷,曾不旋踵,回视昔人反风已火之祥,殆异世而同辙。
率是以往,将临大事,建大节,图回经济,其不顾身以利天下,天之所眷赉公,殆未易量也」。
余不得辞,遂书以记其实。
公名藻,字德清华亭人,以进士第,繇官中都,来字兹邑。
其政绩之美,才学之懿,略而不书,书其一,他可知已。
淳熙九年清明后三日
石砻庙碑景定元年 宋末元初 · 欧阳守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六、《巽斋文集》卷一三
石砻庙在庐陵郡东十里,不知创何代,今天子以郡士言神灵异有状,甫赐庙额曰孚应。
相传神姓刘氏,讳煐,与石勋、石材庙为伯仲季,汉长沙王后也,然无所考。
三庙相距一二十里,皆依石为屋,而石砻尤奇险,宜为神所宅。
然予谓斯神亦安用知名若氏哉?
自古相传岩栖谷隐之士虽不屑为世用,而其功利有自然及物,人神一也。
藐姑射山有神,畏垒山有老氏之役,疵厉不作,而年谷屡丰,吾不知其何故。
石韫玉,水含珠,山辉川媚,犹不容掩,而况德人之所居乎?
夫德人固辞名,名从之,非其心也。
石砻庙祝有年,远近之民跻攀请祷,神既应之矣,则相与推寻名氏,而请庙号以为荣
既有庙号,则他日君之、公之、侯之、王之,下得屡请而上不靳。
神居石砻,而承天之宠如是哉!
以予观于石砻,其山谷连接,盖自芙蓉峰蜿蜒而下,上迎大江
方其未为石砻,土石相半,至此乃纯石,牙角怒拔,若龙若虎,而莹净坚细,率可爱玩。
世之好事者第太湖之甲乙,拾菱溪之一二,诧以为异宝,此乃山积林立,不待聚而有之。
其峭拔处有瀑布斗落,以故居民绝远,樵牧无所利而至,使其不为神有,亦必有隐君子即之矣。
以理推之,神其或者斯人之流,不然,则兹山骨脉坚壮,气势磅礴,又有以发神之灵而相为用,宜神之灵异也。
景定元年春,予留山下月馀,识其里人王君国英。
王君严事斯神甚至,以神之庙号一新而未有碑,来求予文,乃为言神之所以为神,而又作诗以相里人之有祈者。
畴居此山,非人伊神。
不显维神,有泽及民。
既祀之庙,又请于朝。
天子有命,神德孔昭
山石岩岩,幽居之最。
胡能及物,使物蒙赖。
吾闻至人,退然无为。
功被天下,而物不知。
譬如空谷,声至响答。
响从何出,声亦谁
及物无心,况尸其名。
匪我应彼,彼则有情。
孰像神容,命服是饰。
那知超然,挥斥八极。
当其潜时,卷石可宫。
翕忽变化,乘云驭风。
我不知神,昔者谁氏。
视其择居,如隐君子
禦灾捍患,人则德之。
千古石砻,社而稷之。